今晚吃飯的配菜是在中華電信MOD199上看的紀錄片《爆紅影片公式》。內容講述一名長期製作政治諷刺影片的創作者,雖然自己的影片能在博物館之類的地方播放,卻一直沒有辦法有效的擴散出去,而選擇挑戰成為Youtuber。但即便是換了個傳播方式,仍然無法獲得更多訂閱人數,於是主角訪問多位知名Youtuber想尋求爆紅秘訣。有人建議,要「做自己」,從自己的特質去找出同類型中沒人挑戰的領域(稀少性/特殊性)。不一定要所謂合邏輯,或是正經八百的內容。
而在探究影片爆紅秘訣的背後當中,其實提到了現今Youtuber的門檻跟挑戰,除了訂閱人次、觀看時數之外,還有「演算法」這個怪獸。以及,貌似「使所有人能平等的發聲」為出發點的美意,如今卻成為在為廣告商及背後的「消費動機」而服務。也有受訪者表示,很多Youtuber已經失去了最初分享創意的初衷,甚至也造就買賣訂閱數,這種蓄意欺騙演算法的黑市交易。
在平台不斷調整使用者政策之下,Youtube可能為了規避某些廣告商?或是政治?風險,於是開始大量刪除某些影片,或是停止該影片營利。使得許多Youtuber們失去許多賴以為生的流量跟收益,嚴重到曾有Youtuber跑到Youtube總部去開槍,而後自殺的案子。經過種種的分析,以及體驗之後,最後主角還是選擇回到他最初的創作方式。而我也不禁思考,當我仰賴任何的平台服務或通路,在消費社會/資本主義的環境下,其實真的很容易就被演算法或是各種「看不見的操作」給擋下。
免費的,有時才是最昂貴的付出。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。時間跟注意力,是用任何金錢也買不回的資產呀。
—